姓名:何青松 | 性别:男 | 职务: | |
职称:研究员 | 博导/硕导:博导 | 办公室:A12-526 | |
研究领域:(1) 智能驱动及仿生机器人;(2) 仿生结构与无人系统;(3) 柔性传感与检测设备 | |||
电话:84892581-8006 | Email:heqingsong@nuaa.edu.cn |
个人简介:
何青松,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美国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驱动及仿生机器人、仿生结构与无人系统、柔性传感与检测设备。目前是国际科学组织Vebleo FELLOW、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中国理事、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委会、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委会委员。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 Equipment、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青年编委。担任多个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JWKJW 173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十余项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已转化1项)。获得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AAM科学家奖章、南京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研究成果在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内蒙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谱高医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获得应用。指导学生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全国二等奖、空军首届航空创意挑战赛全国三等奖/优秀创意奖等。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指导优秀奖二等奖。
学术成果(包含著作,论文,获奖,专利等):
紧密结合航空航天(无人机、卫星等)、生物医疗、高端控制元件、电力检测等行业需求,系统研究了智能驱动、仿生结构基础科学问题与工程应用。突破高稳定性电活性仿肌肉设计、制造,创造性地制造了形状记忆智能可逆仿生结构,研制了可重复离子型柔性应变传感器,并在相关行业单位应用。围绕智能仿生结构在Nano Energy、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Composites Part A、Carbon、ACS Macro Letters、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中科院TOP期刊5篇,JCR Q1区2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南京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AAM科学家奖章。相关成果在航空航天、医疗等行业单位应用,实现某无人机在多表面着陆技术以增强无人机装备机动、续航、回收能力,解决血管介入导管主动导向技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辐射时间。同时目前参与设计研制某长航时无人机、GC音速无人机、扇翼无人机等。
第一/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
[1] He QS*, Zhao ZF, Zhong QY, Liu SY, Deng K, Liu YQ, Zhang N, Zhao ZJ, Zhan FJ, Zhao JF. Switchable shape memory polymer bio-inspired adhesiv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andi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24, 37(3): 380-390. 中科院工程:宇航1区TOP期刊,IF = 5.3
[2] He QS*, Zhong QY, Sun Z, Zhang HR, Zhao ZJ, Shi ZY, Liu XF, Zhao ZF, Lu J, Ye YZ, Wang YF, Li Y, Xiang TF, Zhao J, Xie YN. Highly stretchable, repeatable, and easy-to-prepare ionogel based on polyvinyl chloride for wearable strain sensors. Nano Energy, 2023, 113, 108535. 中科院物理:应用1区TOP期刊,IF = 16.8
[3] He QS*, Pan H, Zhao ZF, Zhang H, Yin GX, Wu YW, Cai L, Yu M, Duan JJ, Shen Q, Deng K, Dai ZD. Polyvinyl chloride gel based electro-active switchable bio-inspired adhesive.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22, 163: 1071801-9. JCR工程技术Q1区TOP期刊,IF = 8.1
[4] Lu MY#, He QS#*, Li Y, Guo FQ, Dai ZD. The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CF4 plasma on adhesion property of vertical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Carbon, 2019, 142: 592-598.JCR材料科学Q1区TOP期刊,IF = 10.5
[5] He QS*, Zhao ZF, Zhang H, Duan JJ, Zhang N, Cui KK, Zhong QY, Yang CL. Bioinspired Adhesive Manufactured by Projection Microstereolithography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23, 10(14): 22024651-9. JCR机械工程Q1区,IF = 4.3
[6] He QS*, Yin GX, Vokoun D, Shen Q, Lu J, Liu XF,Xu XR,Yu M, Dai ZD. Review on improvement,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artificial muscle.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2022, 19(2): 279-298. 封面论文 JCR工程综合Q1区,IF = 4.9
[7] He QS*, Xu XR, Yu ZW, Huo K, Wang ZY, Chen N, Sun XA, Yin G, Du PL, Li Y, Dai ZD. Optimized bio-inspired micro-pillar dry adhesiv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dhering on and detaching from a ceiling.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2020, 17(1): 45-54.JCR工程综合Q1区,IF = 4.9
[8] He QS*, Huo K, Xu XR, Yue YH, Yin GX, Yu M. The square rod-shaped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guide de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2020, 2: 159-172.JCR工程技术Q1区,IF = 4.5
[9] He QS*, Liu ZG, Yin GX, Yue YH, Yu M, Li HK, Ji KJ, Xu XR, Dai ZD, Chen M. The highly stable air-operating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actuator with consecutive channel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oft gripper.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20, 29: 045013(13pp).JCR材料力学Q1区,IF = 3.7
[10] He QS*, Vokoun D, Stalbaum T, Kim KJ, Fedorchenko AI, Zhou XM, Yu M, Dai ZD. Mechanoelectric transduction of ionic polymer-graphene composite sensor with ionic liquid as electrolyte.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9, 286: 68-77.JCR仪器仪表Q1区,IF = 4.1
已授权及转化代表性发明专利:
智能仿生驱动及器件:
[1] 何青松, 叶玉泽, 王业甫, 赵子杰, 仲启云, 赵泽芳, 张宁, 刘永旗, 陆吉, 刘小芳. 一种电液驱动双稳态电吸附尺蠖运动机器人. 中国, 202211618252.1授权公告日:2024.11.01
[2] 何青松, 仲启云, 赵子杰, 叶玉泽, 曾博, 左哲清, 张宁, 刘永旗, 赵泽芳, 徐晓东, 展凤江. 一种电液混合驱动器. 中国, ZL202211189797.5
[3] 何青松, 赵子杰, 叶玉泽, 仲启云, 刘思远, 张宁, 刘永旗. 一种线控反向多层PVC gel驱动器. 中国, ZL202410447601.0 授权公告日:2024.06.07
[4] 何青松, 于敏, 潘辉,吴雨薇, 陈成, 陈林益, 田成博, 孙正, 张昊, 一种基于聚氯乙烯凝胶驱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中国, ZL202111320958.5授权公告日: 2023.10.20
[5] 潘辉, 何青松, 于敏, 李宏凯, 尹国校, 吴雨薇, 徐显锐, 张昊, 孙正, 田成博, 陆吉, 赵泽芳, 刘小芳, 仲启云, 胡润淇. PVC gel人工肌肉性能测试平台. 中国, ZL 202110180164.7授权公告日:2022.08.12
[6] 何青松, 徐显锐, 于敏, 尹国校, 霍凯, 吴雨薇.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基膜表面定向粗化装置. ZL2018114870785. 授权公告日: 2020/06/30
[7] 何青松, 于敏, 刘志刚, 姬科举, 戴振东. 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多孔道IPMC电致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611016064.6. 授权公告日: 2019/01/04
[8] 何青松, 于敏, 杨旭, 张梦, 戴振东. 一种基于离子型电致动聚合物的LED灯控制电路. 中国, ZL201610551370.3. 授权公告日: 2018/01/23
[9] 何青松, 于敏, 王堡垒, 张梦,戴振东. 基于离子型人工肌肉驱动的小型机器鱼及其运动方法. 中国, ZL201410171989.2. 授权公告日: 2016/04/20
[10]吕志豪, 何青松, 兰豪, 向国凯, 李知栩, 龚雨青. 一种IPMC管和导管的转接装置. 中国, ZL202210470295.3 授权公告日:2023.04.07
[11]吕志豪, 雷颖波, 何青松, 郭雯诣, 兰豪, 徐家佳. 用于Nafion管挤压成型装置及工艺. 中国, ZL202210377646.6 授权公告日:2023.04.07
[12]吕志豪, 何青松, 肖景元, 郭雯诣, 徐家佳, 黎柳迪. 一种基于IPMC的单轨运动驱动单元、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中国, ZL202210561146.8 授权公开日:2024.11.19
[13]何青松, 刘思远, 孙依然, 张沛阳, 郭安, 杨长利, 高伟翔, 谢淋, 李勇, 沈鑫, 刘树杰, 周成梁. 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变刚度可调弯导丝. 中国, 202310983159.9 已转化
仿生黏附结构及无人系统:
[14]何青松, 向国凯, 张昊, 吕志豪, 施欢纯, 陈嘉和, 孙正, 罗字强, 赵泽芳, 倪守熠, 孙涵. 基于微刺阵列和仿生干黏附材料的粗糙/光滑负表面无人机着陆机构. 中国, ZL202210373755.0 授权公告日:2024.05.10
[15]何青松, 于敏, 徐显锐, 孙正, 霍凯, 岳英豪, 王朝阳, 吴雨薇, 吉爱红, 戴振东. 负表面着陆机构、旋翼无人机及其着陆与起飞方法. 中国, ZL202011488071.2 授权公告日: 2022.04.22
[16]何青松, 徐显锐,霍凯,王朝阳,俞志伟,陈诺,孙学安,尹贵,戴振东. 基于仿生干黏附材料的无人机及非水平表面着陆起飞方法. 中国, ZL201910627348.6 授权公告日: 2021/02/12
[17]何青松, 于敏, 赵泽芳, 张昊, 田成博, 陆吉, 潘辉, 孙正, 胡润淇, 刘小芳, 仲启云. 基于PVC gel的驱动黏附一体化柔性抓取装置及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2110868961.4 授权公告日:2022.08.05
[18]何青松, 于敏, 赵泽芳, 张昊, 田成博, 陆吉, 潘辉. 一种用于蘑菇头微柱阵列制造的精密蘸取机构及方法. 中国, ZL 202110144223.5授权公告日: 2022.08.05
[19]何青松, 张昊, 于敏, 徐显锐, 赵泽芳, 孙正, 潘辉, 戴振东, 仲启云. 仿生黏脱附装置、仿生干黏附材料及制备工艺. 中国, ZL202110115467.0授权公告日: 2022.06.17
[20]何青松, 张昊, 于敏, 孙正, 尹国校, 潘辉, 赵泽芳, 戴振东. 基于微纳增材制备仿生黏附材料的方法. 中国, ZL202011451444.9 授权公告日: 2022.06.10
[21]何青松, 戴振东, 陆明月, 姬科举, 李阳, 仿壁虎末端带电定向碳纳米管干黏附阵列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710756785.9 授权公告日:2021/05/07
[22]何青松, 戴振东. 用于极端环境下的仿生纤维干黏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711187845.6. 授权公告日: 2020/01/21
[23]何青松,王琪,王业甫,张昊,刘永旗,刘思远,叶玉泽,仲启云. 一种多功能肠道内窥镜机器人. 中国, ZL2024200635776 授权发文日:2025.01.17
柔性传感器件:
[24]何青松, 孙正, 于敏, 张昊, 潘辉, 徐显锐, 尹国校, 吴雨薇. 一种聚氯乙烯离子凝胶的柔性传感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2011331154.0 授权公告日: 2022.04.22
[25]何青松, 于敏, 戴振东. 一种离子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物的传感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710135763.0. 授权公告日: 2019/06/25
软著:
[1] 何青松, 刘永旗, 刘迪一, 张宁, 赵子杰, 仲启云, 刘思远, 叶玉泽. 地下小径电缆管道形变检测系统. 登记号:2023SR1281081, 软著登字第11868254
代表性会议报告:
[1] QS He. Shape Memory Adhesive Material and Application.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25-28 Nov, 2024, Sharjah, United Arab Emirates. Invited talk
[2] QS He.Manufacture of smart bioinspired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JIMSE 2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Young Scientists Conference, 02-04 Aug, 2024, Bangkok, Thailand. Invited talk
[3] QS He. Micro-nano manufactured bioinspired adhesive and its application. 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Congress, 23-26 Sep, 2023, Southampton, UK. IAAM Scientist Medal Lecture/Session Chair
[4] QS He. Active switchable bioinspired adhesive.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ionic Engineering, 12-15 Oct, 2023, Wuhan. Invited talk
[5] QS He. Material and manufacture optimization, and bionic application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Vebleo Webinar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6 Nov, 2022. Invited talk
[6] QS He. Bio-inspired Microstructure by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aptive Structures and Technologies, 27-30, Nov. 2022, Taicang, Suzhou, China. (Session Chair)
[7] QS He, M Yu, ZD Dai, KJ Kim. Interface and material design, and bionic application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artificial muscle.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tive Materials and Soft Mechatronics, 16-19 Oct 2019, Incheon, Republic of Korea. Invited talk
[8] QS He, M Yu, KJ Kim, D Vokoun, AI Fedorchenko, ZD Dai. Ionic polymer graphene composite as actuators and sensors.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20-24 Sep 2019, Harbin, China, oral presentation. (Session Chair)
[9] QS He, M Yu, J Zhao, Z Hu, ZD Dai. Optimization and bionic application of IPMC artificial muscl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tive Polymer and Soft Robotics, 25-28 Aug 2019, Xi’an, China, oral presentation. Invited talk
[10] 何青松. 微纳仿生结构及应用. 机器人+先进技术国际会议, 苏州, 2024/06/28-07/01. 特邀报告
[11] 何青松. 形状记忆仿生附着结构及应用. 中国材料大会2024暨第二届世界材料大会, 广州, 2024/07/08-11. 特邀报告
[12] 何青松. 微纳仿生黏附材料及应用. 2023新兴功能材料与器件研讨会, 南京, 2023/12/08-10. 特邀报告
[13] 何青松. 智能仿生微结构. 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2022年会, 苏州, 2022/11/15-17. 特邀报告
[14] 何青松. 电活性智能仿生材料及思考. 中国科协仿生新概念材料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 厦门, 2022.11.19. 特邀报告
[15] 何青松. EAP智能驱动技术及初步应用. 第22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南宁, 2021/07/16-18. 特邀报告(分会主席)
[16] 何青松. IPMC增材制造及介入导管主动导向技术.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74期高端青年沙龙暨智能材料结构会议, 北京, 2021/04/10. 主题报告
[17] 何青松. EAP智能驱动技术. 2021年第七届“软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威海, 2021/10/29-31, 特邀报告.
[18] 何青松. 仿生微纳黏附材料制造及应用. 2020年第六届“软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西安, 2020/12/27-29, 特邀报告.
[19] 何青松. IPMC人工肌肉界面与材料设计及仿生应用研究. 2019 年第五届“软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武汉, 2019/11/15-17, 特邀报告.
[20] 何青松. 柱状IPMC人工肌肉及介入式导管主动导向技术研究. 2019年度第335期东方科技论坛—人工肌肉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应用, 上海, 2019/10/09-11, 特邀报告.
承担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2375293, 2024/01-2027/12, 在研, 主持.
[2]JWKJW 173基金项目, 2019-JCJQ-JJ-334, 2020/01-2021/12, 已结题, 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1605220, 2017/01-2019/12, 已结题, 主持.
[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BK20160793, 2016/07-2019/06, 已结题, 主持.
[5]航空基金, 2023M074052002, 2023/10-2025/10, 在研, 主持.
[6]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3/12-2026/12, 在研, 主持.
[7]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4/03-2025/06, 在研, 主持.
[8]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5/01-2025/06, 在研, 主持.
[9]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2/10-2023/03, 已结题, 主持.
[10]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1/09-2022/09, 已结题, 主持.
[11]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1/10-2023/03, 已结题, 主持.
[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NS2020029, 2020/01-2021/12, 已结题, 主持.
[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1011-YAH16010, 2016/01-2017/12, 已结题, 主持.
[14]航天一院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重点实验室课题, 2021/11-2022/11, 已结题, 主持.
[15]中小型无人机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22/09-2023/12, 已结题, 主持.
[16]江苏省介入医疗器械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jr1601, 2016/05-2017/12, 已结题, 主持.
[17]湖北省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7KJX11, 2017/01-2018/12, 已结题,主持.
[18]LJ预研技术, 2023/01-2025/12, 在研, 骨干参加.
[19]JWKJW前沿创新项目, 2023/01-2024/12, 已结题, 骨干参加.
[20]JWKJW前沿创新项目, 2020/01-2021/12, 已结题, 骨干参加.
[21]JWKJW前沿创新项目, 2017/01~2020/12, 已结题, 参加.
[22]JWKJW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首批项目, 2017~2018, 已结题, 参加.
[23]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项目, 2016/06-2017/05, 已结题, 参加.
[24]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项目, 2017/09-2018/09, 已结题, 参加.
[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 U1637101, 2017/01- 2019/12, 已结题, 骨干参加.
[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61161120323, 2012/01-2014/12, 已结题, 参加.
[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375232, 2014/01-2017/12, 已结题, 参加.
[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175251, 2012/01-2015/12, 已结题, 参加.
[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0805076, 2009/01-2011/12, 已结题, 参加.
[30]上海市空间飞行器机构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7/04-2019/04, 已结题,参加.
[31]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 2023/12-2025/12, 在研, 骨干参加.
获奖:
[1]202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指导优秀奖二等奖;
[2]202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3]20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优秀青年编委;
[4]2024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人才奖;
[5]2023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
[6]2023南京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1);
[7]2022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
[8]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
[9]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
[10]IAAM科学家奖章,2023;
[11]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2023;
[12]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2020;
[13]第七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全国二等奖,2023;
[14]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全国一等奖/恒星级,2023;
[15]2024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全国三等奖,2024;
[16]空军首届航空创意挑战赛全国三等奖/优秀创意奖/优胜奖,2023;
[17]第九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22;
[18]第二届研究生仿生创新国际大赛二等奖,2019;
[19]第十一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优胜奖,2023;
[20]全国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优秀奖,2021;
[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宫杯”研究生创新竞赛三等奖,2020。
指导本科生情况:
指导本科生申报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由探索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项。获得三十余个科创竞赛奖项。所指导多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保研至浙江大学(吕志豪、刘复乐)、清华大学(毕博)、国防科技大学(兰豪)、华中科技大学(马旭)、西北工业大学(沈鑫、周成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肖景元、耿逢辰、李洋洋)等。
指导研究生情况:
目前指导硕士生10名,指导博士生6名(另有1名预计2025年9月入学)。招收专业为机械工程(学/专硕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硕)。所指导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学生进入江苏省无线电厂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发、中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疆创新、小米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读博深造。研究工作属于交叉科学,涉及机械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智能无人系统、材料科学、化学、力学、机器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学科方向,非常欢迎热爱科研、感兴趣的同学们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