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工作  教学动态

赵先锐博士答辩公告

发布时间:2018-05-31浏览次数:326作者:来源:机电学院供图:审核:
答辩博士:赵先锐
指导教师:左敦稳
论文题目:细晶Ti(C,N)-TiB2-Co金属陶瓷刀具研制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答辩委员会:
主席:汤文成  教授/博导    东南大学
委员:袁军堂  教授/博导    南京理工大学
      谢  峰  教授/博导    安徽大学
      左敦稳  教授/博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永伟  教授/博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  锋  教授/博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玉利  教授/博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李  军  副教授/硕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2018年06月09日14:30
地点:南航明故宫校区15#-341
 
学位论文简介:
    针对现有Ti(C,N)基金属陶瓷硬度偏低、强韧性不足的现象,本文提出采用反应热压烧结技术原位合成细晶芯环结构Ti(C,N)金属陶瓷刀具的思路,开展金属陶瓷刀具的形成机制、增硬机理及切削性能等方面研究,为发展刃口锋利、高硬度、高抗粘结性、较好强韧性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制备技术和理论奠定基础,为奥氏体不锈钢的切削加工提供参考。
    结合Co-Ti-C-BN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潜在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热力学计算,Co-Ti、Ti-C、Ti-BN、Ti-C-BN、Co-Ti-C、Co-Ti-BN、Co-Ti-C-BN等松散粉末的DSC分析,以及Co-Ti-C-BN粉末压坯在反应热压烧结过程中的相形成、相转变与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的表征分析,研究了Ti(C,N)-TiB2-Co基金属陶瓷的形成机理。
    研究了Co-Ti-C-BN粉末的配比Co含量与C/BN比,以及烧结工艺工艺参数保温时间、施加压力、烧结温度等对金属陶瓷相对致密度、硬度、断裂韧性、耐磨性等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研制出高硬度的金属陶瓷刀具材料。另外,结合不同烧结温度下试样的组织结构与致密度变化,探讨了致密化机理。根据烧结试样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了金属陶瓷的增硬方式。
    根据Co-Ti-C-BN-WC体系的DSC分析,初步研究了第二类碳化物WC对金属陶瓷组织结构的作用机理。考察了第二类碳化物WC和TaC的含量、比例,烧结工艺等对金属陶瓷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规律响,有效提高了金属陶瓷的强韧性。
开展了Ti(C,N)-TiB2-WC-TaC-Co金属陶瓷刀具连续切削304奥氏体不锈钢的切削性能研究。正交切削试验结果表明进给量为0.1 mm/r、切削深度为0.2 mm、切削速度为150 m/min为最佳切削工艺参数,此时工件表面质量最好,其表面粗糙度与硬化层深度最小。
 
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采用反应热压烧结技术原位合成了细晶(约0.6 μm)、高硬度(> 1900 HV)Ti(C,N)-TiB2-Co金属陶瓷的新思路,克服了传统粉末冶金烧结过程中颗粒迅速长大等问题,拓展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技术。
    (2)首次揭示出Co-Ti-C-BN新型体系的反应机制,为Ti(C,N)-TiB2-Co金属陶瓷刀具材料的成分优化与工艺设计提供了的理论支持。
    (3)首次开展了采用WC和TaC对Co-Ti-C-BN体系反应热压烧结的强韧化改性研究。制备出的Ti(C,N)-WC-TaC-TiB2-Co金属陶瓷刀具材料,其硬度达到了2025HV,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到988MPa和7.68MPa.m1/2,与不加WC和TaC相比较,分别提高了49%和16%,为反应热压合成金属陶瓷的强韧化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
    (4)制备出了新型Ti(C,N)-WC-TaC-TiB2-Co金属陶瓷刀具,与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相比,该金属陶瓷材料刀具抗粘结磨损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提高了已加工表面质量,在304奥氏体不锈钢精加工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